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等三部門,共同約談“滴滴專車”負責人,明確指出“滴滴專車”及“滴滴快車”業(yè)務,使用私家車和租賃車從事客運服務,違反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交通運輸部此前表態(tài),決不允許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經營。
近來各地的交通部門都在不同程度地處理打車軟件的紅線問題。北京市的決定顯然具有風向標意義——極有可能成為其他城市處理打車軟件的樣板。
打車軟件之所以遭到出租車公司和出租車司機的反對,原因之一就是它引入了大量私家車。這些私家車不用交份子錢——動了出租車公司的蛋糕;不用繳納相關費用且門檻低——搶了出租車司機的飯碗。
但是,滴滴專車、滴滴快車的出現(xiàn)總有其土壤。出租車難打,費用偏高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黑車”市場,打車軟件只不過是將“黑車”們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的方式組織起來了而已。出租車市場的問題其實源于一個事實:出租車公司不夠市場化。由于出租車經營需要交管部門發(fā)放牌照,因此,幾家擁有牌照的出租車公司聯(lián)手即可把控本地的出租車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實質上無法有效地發(fā)揮其配置資源的作用,因為出租車數量,價格基本上都是由交管部門或出租車公司已經定下的。
滴滴快車無疑是個破局者,它讓多年來穩(wěn)吃壟斷收益的出租車公司陷入困境。這正應了諾獎得主諾斯的觀點:技術進步是改變交易費用,推動制度變遷的一大重要力量;ヂ(lián)網技術和移動客戶端的發(fā)展,確實也改變了出租車市場的交易費用和現(xiàn)有制度。
但問題在于,私家車接客在安全性上確實存在隱患。雖然目前尚未有重大的事故發(fā)生,但這種潛在的犯罪可能必須防范于未然。比如,司機的駕駛技術、私家車的狀況、犯罪分子會不會冒充司機進行犯罪等等,這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根據《北京商報》的采訪,在陳艷艷看來,面對類似滴滴快的等新業(yè)態(tài)的沖擊,政府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比如安全運營、資質認證等,這些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要對傳統(tǒng)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來適應新時期的發(fā)展。未來出租車改革,打車軟件肯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何既順應時代潮流又保障服務水平質量,將考驗政府智慧。
實行司機必須通過測試和認證才能接入打車軟件,司機身份和車輛信息掛鉤并且能夠讓消費者在客戶端上獲得詳細內容也是重要的一步。該審查、認證的必須一項不漏,該放開的就要堅決放開。出租車市場的進一步市場化必須通過穩(wěn)健的改革才能實現(xiàn)。